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芬兰总统尼尼斯托。李克强表示,中芬关系长期以来保持良好稳定发展,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列。昨天,习近平主席同总统先生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共同规划两国关系未来发展。中方愿同芬方继续努力,推动中芬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为中芬关系不断注入新动力。
李克强指出,中芬经济技术等方面合作优势互补,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巨大市场,能为芬兰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提供广阔商机。我们将大力保护知识产权,这不仅符合中国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有助于学习交流先进技术和理念。中方愿同芬方深化货物、服务和技术合作,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双赢。
尼尼斯托表示,我每次到访中国,都能看到中国取得新的发展,这给芬兰和各国带来机遇。中国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稳定力量。芬方重视对华关系,重视中国的大市场,愿同中方加强两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深化气候变化、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等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科学院15日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对地观测、生物生态、大气海洋、生物物种、微生物资源等多领域数据共计约5PB(1PB=1024TB)。科学数据的积累、开放、共享,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但数据“孤岛”频现,让不同领域大量科学数据处于沉睡状态。
地球大数据专项负责人郭华东院士介绍,该共享平台将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规范化的地球大数据,通过建立数据、计算与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共享系统,推动形成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新模式。该平台包括两个核心系统。其一,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多学科数据的统一检索和发现,是国内首次遵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在国家重大项目数据共享平台发布数据引用。其二,CASEarth Databank系统提供长时序的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即得即用产品集,包括1986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设以来20万景的长时序陆地卫星数据产品等。
此外,该平台还有一个区域系统——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包括“一带一路”区域资源、环境、气候、灾害、遗产等专题数据集94套、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产品57类,通过中、英、法等多语言版本在国际相关单位实施共享。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说,中科院为此专门设立“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希望推动地球大数据实现从被动共享到主动共享的转变,力争在科学数据共享及其体制机制若干关键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据介绍,专项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目前,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用户能够在线检索到40%数据,随着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平台数据将陆续上线,预计每年以3PB的数据量进行更新。
201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58.5%
日前,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据介绍,去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主要创新指标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8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
据了解,2018年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科研人员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首次发现铁基超导体中的马约拉纳束缚态,首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投入运行等;同时,“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等;高新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168个高新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出口总额3.3万亿元,净利润2万亿元,实际上缴税费1.7万亿元,园区新注册企业超过40万家。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