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助力才能走得远
日期: 2018-05-03

  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内企业如何加大“走出去”步伐?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与知识产权保护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将呈现出愈加复杂的态势,甚至成为引发双边或者多边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防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加强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将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必修课。


  全方位布局防范侵权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遇到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除了因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在海外参展过程中产品被下架、在海关相关产品被扣留外,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以及海外贸易救济调查也成为海外竞争对手常用的市场竞争手段。

  “意识先行,经营有道,攻防兼备。”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陈福利为国内意欲“出海”的企业开出“药方”。他认为,高度重视并全方位认识知识产权对于企业“走出去”尤为重要,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项内容。一方面在企业还未全面进入目标市场时,就应提前研究目标市场的专利布局状况,避免专利侵权行为的发生,做好商标、著作权等的海外保护,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全方位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国内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要在克服各国语言、法律、文化等方面差异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布局,并非易事。对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区顾问吕国良建议国内企业应高度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提供的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机制。比如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能为专利申请人提供一种更为经济的、程序更为简化的国际注册体系。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下称马德里体系)则提供了全球商标注册和管理的解决方案,企业只需提交一份申请,便可在多达117个国家申请保护,具有费用低、手续简单、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此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还设有专门的仲裁调解和服务机制,可以为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处理争议、规避风险提供帮助。印度特万迪公司高管加廷·特万迪结合企业实践同样认为,马德里体系为企业商标的高效管理提供了可能,已成为推进全球知识创新和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华为等知名科技型企业已在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能真正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在海外市场逐步站稳脚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防范海外风险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对此,北京立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谢冠斌建议中小企业应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力量,加强沟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一旦遭遇海外知识产权侵权争议,应积极应对,适时主动出击。


  高质量专利增强竞争能力

  “国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明确知识产权数量极其重要,知识产权质量更为重要的理念。”上海嘉之会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刘华俊律师认为,专利数量反映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专利质量决定了企业的技术成果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以及未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目前,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业务拓展时,有些企业还存在只注重专利数量,而忽视专利质量的情况。刘华俊以汽车行业为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丰田等国际企业占据了前三名的位置,国内企业的专利授权量远远少于国外企业的授权量。同时,国内汽车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较少,海外专利布局存在欠缺。因此,国内汽车企业在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京东集团副总裁、专利部负责人苏旺同样认为,比专利数量更为重要的是专利质量,专利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海外专利布局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7年,我国企业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企业达到44家,较2016年增加了18家。

  除了嘉宾演讲环节,在对话环节,发言嘉宾还就参会代表提出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专利价值评估以及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策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